1937年的中国,正站在亡国灭种的悬崖边。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日军板垣征四郎狂言“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华北平原无险可守,若日军沿平汉铁路直扑武汉,中国将被拦腰斩断。生死存亡之际,蒋介石在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力排众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开辟淞沪战场!”(《南京国防会议记录》)
这一决策背后是三重战略考量:
1. 地理破局:利用上海水网密布的地形抵消日军机械化优势,迫敌进行最不擅长的城市巷战;
2. 国际博弈:上海公共租界聚集着英、美、法等国4.8万侨民及价值34亿银圆的资产(《上海租界年鉴1937》),战火必将震动西方;
3. 经济存续:以上海为盾牌,为沿海工厂内迁争取时间——当时全国70%的军工产能集中在长三角。
8月13日上午9时,张治中率87师在八字桥打响第一枪。这声枪响并非临时起意:早在1936年,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就在《中国抗战建议书》中提出:“长江流域为决胜要害,应不惜代价固守上海。”
展开剩余84%血肉长城:三阶段鏖战全纪实
第一阶段(8.13-9.11):错失的战机与租界的枷锁
国军初期投入最精锐的3个德械师(87、88、36师),试图速歼日军4000名海军陆战队。但日军凭借30余座钢筋混凝土堡垒(由三井财团耗资200万日元秘密建造)死守虹口。
致命制约:
8月14日空军误炸大世界影院,导致市民死伤2000余人(《申报》8.15头版),蒋介石被迫严令“空军不得进入租界5公里范围”;
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率部冲锋时,因顾忌法租界边界,在爱国女校附近遭侧射火力殉国,成为会战首位阵亡将军。
技术代差:
日军每公里配置120门火炮,国军仅8门(《陆军第9集团军战报》)。德械师士兵回忆:“我们三发子弹才能击穿一辆日军装甲车,对方一炮就能摧毁整排工事。”(《老兵口述史·淞沪卷》)
第二阶段(9.12-10.26):罗店——东方的凡尔登
9月11日,日军松井石根率第3、第11师团登陆吴淞口。至此,淞沪战场演变成百万人的超级绞肉机。
血肉磨坊的炼狱实录:
罗店全镇被炮火犁平,中日两军在尸堆上反复拉锯。18军67师201旅士兵日记记载:“10月5日,我连160人只剩19人,旅长蔡炳炎将军中弹时仍在喊‘前进者赏,后退者杀!’”(该日记现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日军《步兵第101联队战史》承认:“每前进一米需付出两三人伤亡,河水被染成深褐色。”
悲壮的增援接力:
粤军第66军千里驰援,官兵着短裤草鞋投入战场,首日伤亡过半;湘军第8师顶着舰炮冲锋,全师战后仅余600人(《陆军第8师阵中日志》)。
第三阶段(10.27-11.12):金山卫登陆与总崩溃
当70万国军精锐被钉死在上海市区时,11月5日拂晓,柳川平助率第10军3个师团在杭州湾全公亭登陆——此处守军仅为郭汝栋部2个连及300名地方保安队。
谁之过?
10月18日,白崇禧已警告“金山卫水深滩平,需增兵布防”(《白崇禧回忆录》),但蒋介石认为“日军主力尽在市区”;
11月8日,日军切断沪杭铁路,张发奎含泪下达撤退令:“各部向吴福线转进!”(《第三战区撤退密电》)
数字背后的民族脊梁
| 牺牲维度 | 数据 | 历史见证
| 官兵伤亡 | 33万(含将官11人) | 黄梅兴、蔡炳炎等将军遗体寻回时,军装与血肉粘连难分 |
| 平民死伤 | 超25万 | 南市难民区每日收尸车达200辆(《红十字会年报》) |
| 城市毁灭 | 闸北90%建筑被毁 | 战后航拍显示仅外白渡桥周边残存完整街区 |
| 日军损失 | 9.1万(含战病2万) | 第3师团第6联队整建制覆灭于蕴藻浜(日本战史承认) |
注:何应钦在《八年抗战之经过》中特别强调:“此役粉碎敌精锐之师,使其半年无力西进。”
失地存国的战略胜局
1. 时间换空间:工业血脉大迁徙
当市区巷战正酣时,苏州河上正上演“中国版敦刻尔克”:
民生公司22艘轮船突破日军封锁,将申新纱厂、大鑫钢铁厂等92家工厂设备抢运武汉;
工程师随船日夜组装机器,汉阳兵工厂在迁入上海机床后,月产步枪由3000支跃升至2万支(《战时后方工业报告》)。
2. 国际观瞻的转折点
10月28日,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实为452人)孤军死守,英美记者现场直播引发全球震动:
《泰晤士报》称:“中国军人用血肉诠释了东方骑士精神”;
美国国会借此推动《中立法》修正案,允许对华出售武器。
3. 持久战理论的实践验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精辟总结:“淞沪会战证明,以空间换时间,以劣胜优是完全可能的。”此役后:
日军被迫增兵至25个师团(占其总兵力77%),深陷中国战场泥潭;
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确立“以西南为大后方”的长期抗战方略。
血火淬炼的历史
淞沪会战用33万忠骨换来三大历史遗产:
1. 战略层面:
成功将日军主力由“由北向南”的有利攻势扭转为“由东向西”的仰攻态势;
掩护128万吨战略物资西迁,保存了抗战经济命脉。
2. 精神层面:
打破“恐日症”,广西学生军参战前血书:“愿化作黄浦江浪花,涤荡国耻!”
3. 历史教训:
指挥体系割裂:川军、湘军、中央军互不统属,白崇禧叹“命令传达需三日”;
情报严重缺失:杭州湾登陆前3天,军统已截获日军密电却未引起重视(《戴笠工作日记》);
民众动员不足:上海市民自发组织担架队,但缺乏统一调度致效率低下。
最终评价:这场“惨胜”印证了蒋百里1937年的预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当罗店焦土中长出第一株野草时,中华民族已在血火中重铸不屈的灵魂。 #瞭望中国抗战#
发布于:湖北省股票加杠杆,开门红配资,天津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