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南方+特邀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撰稿,进行规划解读点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
广州是一座历史厚重、长盛不衰的城市,自秦代设番禺,两千余年城址原地拓展、城市核心区域未变,绵长的时空为今日留下了“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格局,也沉淀出“云山珠水、三塔锁江”的营城环境。近日,《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迈入新阶段。
立体保护:构建全方位的名城保护框架
广州名城保护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守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方面卓有成效,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名城保护框架体系。
空间维度上,保护南越国宫署遗址、中山纪念堂、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沙面历史文化街区等物质载体。时间维度上,注重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粤剧、广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得以延续。功能维度上,推动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
沙面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
永庆坊的“绣花”微改造,正是这种全方位的保护理念实践的生动缩影。留住麻石路,修补青砖墙,把老街区、老建筑植入清茶香、书卷气、广绣魂、粤剧韵。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使得今天的永庆坊,不仅是“网红打卡地”,更是“老城市新活力”的国家范例。
和谐共赢: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在较长的历史周期内,名城保护要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赢,要与治理体系相衔接。
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在过去四十余载,始终把“守住城市生存的本源和稳定城市发展的根基”作为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要义。这方面,广州较早试行“街区规划”,借“详细规划”优化老城更新;设立“城市环境艺术委员会”,搭建政府与专家重大议事平台;组建“规划委员会”,规范政府决策机制;出台《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等法规政策,让历史保护与城市建设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城市发展的最终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一方面,《规划》以开阔视野、大历史观,不断迭新广州在中华文明、世界文明中的价值认知,构建全时空全系列、全域全要素、多元代表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另一方面,《规划》以更具活力的文化载体、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更有效的落地实施,实现空间管控治理的精细化、现代化,协调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将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最终实现文脉传承、民生改善与经济繁荣的多元共赢。
传承创新:让未来充满历史,让历史走向未来
广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它兼具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千年城脉、商脉、文脉在这里生生不息,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与城市空间交相辉映。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广州名城保护必须回答:如何让千年古城在全球城市竞争中保持独特气质?
诚志堂货仓旧址活化为幼儿园。
延续千年城脉——契合与拓展 “一带一轴、三核四极”广州城镇空间结构,保护“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意境,遵循原址拓展的特有规律,维护山水环境和传统街巷特色风貌,传承营城智慧,展现千年层叠、底蕴深厚的历史文脉。
振兴千年商脉——推进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作为发展城市新经济新产业、营造城市活力场所的优质空间载体,推动历史文化与创意产业、旅游休闲等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加强更新引导,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弘扬千年文脉——深化广泛认同、多元活跃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发挥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联合构筑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网络体系,示范带动湾区城市协同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保护和联动发展,提升湾区国际文化影响力。
名城守护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既是守护“乡愁记忆”,更是塑造“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从秦代任嚣城到唐宋蕃坊,从海丝的一个起点到改革开放前沿,广州正以历史为笔、时代为墨,始终以包容创新的姿态书写历史,绘就一幅“老城市新活力”的壮阔画卷。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必将历久弥新,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南方+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股票加杠杆,开门红配资,天津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