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这部经典名著中,宋江杀了阎婆惜之后,梁山好汉们纷纷邀请他加入义军。然而,宋江却宁愿被流放也不愿加入梁山,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流放与加入梁山,对于宋江而言,具有完全不同的命运走向。若是被流放,宋江依然可以等待某一天,利用皇家的大赦获得宽恕。在历史上,每当有皇家喜事,比如皇帝登基、立太子、皇后寿诞或皇子公主婚嫁等,帝王往往会大赦天下,宣布罪犯前罪不究,从而让这些人重新获得自由和清白。而一旦上了梁山,便等于是投身谋反之事,成为十恶不赦之罪,根本不可能获得宽恕,最终只能走向灭亡。这个情节也衍生出成语“十恶不赦”,用来形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宽恕的人。
“十恶不赦”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齐律》中,被用来形容一些犯下重大罪行的人,这些罪行严重到不能被宽恕,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谋反”。在历史上,无论是赵高、王莽,还是宇文护、胡惟庸、刘瑾等人,因谋反之罪都遭到了极刑的处罚。很多历史人物虽然身处高位,甚至拥有大权,但也无法逃脱这种严重罪行的制裁。
展开剩余82%然而,尽管谋反的处罚如此严酷,历史上依然有不少人前赴后继,甘愿冒险去挑战权威,走上反叛的道路。这背后与人类天生趋利避害的本能密切相关。人们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而当巨大的诱惑出现在眼前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抵挡得住,甚至会不惜一切去获取那份巨大的利益。这种人性中的弱点,促使不少人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如果将此类情况与资本市场中的“高风险高收益”法则做类比,便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的人会参与到险恶的政治漩涡中去。
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往往经历了两阶段的人生变化。许多开国将军的故事便可以体现这一点。前半生,他们立下赫赫战功,保卫国土,带领军队披荆斩棘,成为众人敬仰的英雄。而当和平时期来临,随着职务的提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本可以享受安稳的生活,却因为某些错误的决策,或与不理智的力量合作,最终走上了叛乱的道路,酿成了历史的悲剧。这种命运的转折,往往令后人感到惋惜和唏嘘。上世纪七十年代,李彬山与张宜爱这两位开国少将的故事便是如此,令人唏嘘不已。
李彬山,1912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在家里父亲的影响下,他年少时便开始接受教育,尽管由于家庭贫困,他的学业未能完成。但李彬山并未因此气馁,早年便参与了农民协会并积累了革命经验。当红军进入湘鄂赣边区时,他以积极的姿态加入了红军,并在革命中不断成长。由于他有文化、打仗勇敢,很快便成为中层干部,参与了湘鄂赣边区的反“围剿”作战。他在“虹桥大捷”中表现突出,成为了当地红军的骨干力量。随着战斗的深入,李彬山逐步晋升为红16师的领导成员,并在之后的战斗中屡建战功。
红16师的阵地设立在湘鄂赣边区,那里山地复杂,地形险要,非常适合进行游击战。然而,随着敌人的围剿,李彬山和红16师的战士们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李彬山和战友们经常靠吃草根树皮度日,依然顽强地坚持着战斗。尽管在这段艰难岁月中,原16师师长孔荷宠叛变,带来了更多的困境,但李彬山始终没有放弃与敌人作斗争。经过不断的战斗和调整,李彬山领导的队伍不仅在敌人的围剿下生存了下来,还逐渐成为新四军抗日的骨干力量。
然而,李彬山的转折出现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他已经担任上海警备区第二副政委,成为一位省部级干部。如此高的职位,让他有机会享受优渥的生活。然而,随着“十年特殊时期”的到来,李彬山不慎选择了与错误的力量站在一起。在一些会议上,他公开指责警备区的其他领导,并与某些领导合作,参与了错误的政治活动。这一行为使得李彬山迅速陷入了政治危机,最后,他的名声和地位也因此受到巨大影响。
同样,张宜爱也是一位具有辉煌战功的开国少将。他出生于安徽六安市,早年经历过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岁月。年轻时的他怀揣着为国效力的理想,投身于革命,最终成为红军的重要一员。在红军时期,张宜爱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特别是在两次部队的重组中,他依然坚定地坚守岗位,并在战争中屡屡表现出色。尤其是在皖南事变中,他带领部队成功突围,为红军争得了宝贵的生存机会。
然而,张宜爱的晚年同样发生了令人惋惜的转折。随着权力的增长,张宜爱逐渐偏离了自己的初衷,并在1976年参与了组织的叛乱。尽管他曾在革命中表现出色,但这一错误的选择导致了他最终被彻底清除,无法继续为国家贡献。
李彬山和张宜爱这两位开国少将的悲剧故事,提醒我们:历史的选择可能由一时的决定改变,最终让一生的战功化为泡影。两位久经沙场的英雄,原本可以继续享受和平带来的安宁与荣耀,但却因错误的政治抉择,使得他们的革命人生画上了遗憾的句号。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加杠杆,开门红配资,天津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