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护士向娟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重庆一航空公司的乘务组为她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高空施援手 白衣秉丹心”。这让向娟回忆起了一个多月前在飞机上惊心动魄的一幕。
\n航空公司为向娟送来锦旗。
\n今年7月30日早晨,向娟和家人乘机飞往新疆,准备开始一段放松的旅程。
\n“请问有医生或者护士吗?有乘客需要救治……”飞机起飞40多分钟后,客舱中部传出乘务员急切的询问,航班广播在同步播音寻找医护人员。
\n听到呼救后,职业本能促使向娟快速从座位上站起,冲向前方的座位,“我是护士,让我来看看!”
\n向娟看到,一位已经意识模糊的大爷瘫倒在自己的座位上,她赶到时,乘务人员正用便携式氧气瓶给老人吸氧。
\n向娟迅速观察后,立即指导家属调整座椅靠背,尽量让患者向后靠。
\n此时,老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呼之不应,桡动脉也探查不清,颈动脉搏动比较弱。
\n家属正使劲揉按患者腹部,并急切询问向娟是否需要做心肺复苏。
\n向娟快速询问家属得知,老人除了胃痉挛和胃痛,此前没有其他慢性病,但是因为连日疲劳转机奔波,休息较少。
\n在进一步探查老人身体状况后,向娟判断老人是休息不佳、疲劳过度引发的乘机应激性反应。她向家属解释,此时暂时不需要做心肺复苏。
\n“叔叔,别紧张,您放松……”在向娟的安慰和指导下,老人慢慢放松。约1-2分钟后,老人开始能做出回应了,他对着向娟轻微点头。
\n“叔叔,您能动吗?我们可以到机舱后排躺下,更舒服一点!”老人双目紧闭、轻微摇头,没说话。
\n“好,我们先不动,您再缓缓!”
\n又过了2~3分钟,向娟监测发现,老人已经能扪及较弱的桡动脉搏动,但他依旧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乘务员、向娟和家属一起将患者搀扶到机舱后排,垫枕平卧。
\n向娟请乘务员准备了温和的糖水,老人开始少量、分次逐步补充糖水。
\n约30分钟后,老人面色渐渐红润,桡动脉搏动基本恢复正常,呼吸也开始平稳。
\n此时,向娟指导乘务员把氧气流量调小,观察几分钟后,又试着取下氧气面罩。停止吸氧后,老人呼吸平稳,能安静休息,桡动脉搏动也保持正常。
\n向娟长舒了一口气,老人终于脱离了危险。
\n在征求老人和家属意见,并询问向娟专业意见后,航班并未返航或备降,最终顺利抵达目的地。临别前,向娟提醒家属要带老人到医院做进一步的体检。
\n时间过去了近一个月,航空公司寄来的锦旗让向娟感到惊喜,她只觉得自己做了医护人员都会做的事。
\n她说,作为一名护士,她和同事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标准就是“接待热心、治疗细心、护理精心、解释耐心、征求意见虚心”,“相信任何一位医护人员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挺身而出”。
\n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重医附一院供图
股票加杠杆,开门红配资,天津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